老昆明的菜市、鱼市和果市
早先昆明蔬菜由四乡农民挑进城,沿街摆卖。最集中的地方是三牌坊附近。这里是老昆明城里最热闹之处,成天人声鼎沸,轿马拥挤,加上菜摊云集,拥堵不堪。后来官府把三牌坊一带的菜摊赶到藩台衙门辕门以内,形成了藩台衙门菜市。这是昆明最早也是最大的菜市,城里百姓买菜都离不开它。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,昆明老人还常常相约到藩台衙门菜市买菜。老昆明的菜市都有鱼市,上市的多半是滇池草海出产的鱼。昆明的水果也多在菜市上出售,有果农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叫卖。
老昆明的“土菜”与“洋菜”
20世纪初,昆明城内外已形成了十多个菜市,大多是露天菜市,分布在当时的羊市街、云津市场、报国街、大东门瓮城耳门外、小西门外马路口、芦茶会馆、米厂心等处,还在藩台衙门前(今威远街)、劝业场(今五一电影院处)、护国门(今南屏街东口)、丰乐街(今武成路南小富春街段)几个地方搭起棚屋,建起了室内菜市。后来更形成了四大菜市:
☆三牌坊的藩台衙门前
☆盘龙江边的米厂心
☆小西门外的大观街以及羊市口的顺城街
☆玉溪街和南通街
其中藩台衙门菜市是龙头老大,其外有三道拱门,内部为棋盘式格局,分为小菜市、猪肉市、牛肉市、羊肉市、鸡鸭禽蛋市、鱼市、豆腐豆菜及咸菜市等。市民买菜手拎提箩,农民捆菜都用稻草,装豆腐用荷叶或大白菜叶。菜市里每天熙熙攘攘,市场外的街道上也摆满了菜摊,还有大大小小的米线馆、包子铺、饵块摊等,人来人往,挤攮不开。
老昆明菜市上的蔬菜,基本上出自昆明四乡农村。清道光《昆明县志》说昆明“蔬种最繁,而熟甚早,其值亦贱。山肴野蔌都可登盘,不必餍鸡豚也。芹、韭、芋、蕨、蒜之属,皆以会城为最”。据民国初期成书的《昆明市志》所记,当时昆明所产蔬菜有根茎类的莱菔(萝卜)、芜菁(圆菜头)、胡萝卜、牛蒡、马铃薯、芋甘莳、大头菜、撇(苤)蓝、结球甘蓝、百合根、慈姑、甘露子、蒜、葱头、藠头、姜等,叶菜类有苦菜、甜菜、卷心白菜、箭杆白菜、花椰菜、莲花白菜、旱芹菜、四季菠菜、茼蒿菜、黄芽韭菜、泥韭菜、茴香、石刁柏(芦笋)、芫荽、薄荷、安宁大葱、本地葱等,瓜果类有南瓜、冬瓜、金瓜、胡瓜、甜瓜、苦瓜、丝瓜、葫芦茄、番茄、灯笼辣、铁壳辣、泡壳辣、菱角及各种豆类。还有茎菜类的竹笋、结球莴笋、香莴笋、茭瓜、地莲花等,共有数十种。
而据罗养儒的《纪我所知集》(《云南掌故》)记载,老昆明市场上的蔬菜品种还更多。有一些是从外省引种过来的:
有莲花白,清代从四川引种到昆明后,比原来还要白大肥嫩;
有扁叶青菜,在四川叫包包菜,引种后既不像包包菜,也不像苦菜,在昆明叫花叶苦菜,直到今天都还见得到。
还有从广东引种的芥蓝菜和荷兰豆,荷兰豆长在昆明变得和昆明的菜豌豆差不多。
老昆明菜市上还有一批“洋”字号的蔬菜,如洋葱、洋姜、洋蒜、洋芋、洋花菜、洋辣子、东洋菜等,都是从外国引进的。
昆明有一段描写“土菜”和“洋菜”大战的花灯调,想象丰富,饶有兴味:
海参天子登龙位,鱿鱼大虾保驾臣。
鲤鱼海带分文武,鱼肚鱼翅两边分。
燕窝国中把反造,天子下令要出征。
弯葱听见要出征,可怜它白胡须须少精神。
芋头听见要出征,拖儿带女难起身。
黄瓜要想来出征,生一身疥疮驻动身。
老墨瓜领兵来出征,黄萝卜挡在半路挖战坑。
灰挑菜出来打一仗,被杀得灰嘴灰脸转回程。
惹得海参天子怒火起,亲自点兵亲出征。
官封苤蓝为元帅,随带盐巴辣子百万兵。
冬瓜做大炮,豇豆做火绳。
牛皮菜拿来蒙战鼓,茼蒿菜拿吹号发大兵。
茴香地里三声炮,水芹菜水边扎大营。
架豆本是短刀手,莲花白摆起铜锤阵。
莴笋使下连枷棍,索粉扯起绊马绳。
菠菜使下了双飘带,杀得木耳战兢兢。
最狠不过叉叉菜,一叉叉断鸡枞根。
四季豆本是尖刀菜,杀得豆菜脚长伸。
慈姑急忙叫断水,搬来菱角水师兵。
(徐沛然口述,见《五华童谣》)
老昆明鱼市里的“湖鲜”和“田鲜”
早年滇池边多是渔村,村民大半靠打鱼为生,百里草海,渔船穿梭,风里雨里,撒网捕鱼。打上来的有鲤鱼、鲫鱼、鲦鱼、鲢鱼、白鱼、黑鱼、马鱼、甲鱼、娃娃鱼等等。打得差不多了,便把船撑到老篆塘码头,把一干湖鲜连水装进大木盆,挑到菜市售卖。有性急的吃家,堵在篆塘,看见好货,马上一抢而空,久而久之,篆塘也形成了一个鱼市。
草海不但出鱼,还出螺蛳、虾蟹、海菜等。其中以螺蛳为多,渔民打捞上船,划到大观河边,敲掉螺壳,取出螺肉,洗干净泡在清水中,用桶、盆挑到菜市出售。草海虾产量较少,大多晒成干虾上市。螃蟹又小又少,多被小娃娃买去游玩取乐。海菜则多半加盐糅制成海菜鲊出售,是老昆明人的一道下饭菜。老昆明有儿歌唱道:海菜花,白菜花,爱洗澡呢小娃娃。清清呢水,不带泥来不带沙,滇池到处都是海菜呢家。
除了湖鱼外,老昆明鱼市上的田鱼也不少。这里的田鱼指翠湖周边和昆明四乡藕塘莲池、水田沟渠的水产品,有谷花鱼、肉花鱼、秧鸡(水鸡)、田鸡、蚂蚱、田螺等等,而以泥鳅、黄鳝为多。最有意思的是“水田特产”谷花鱼,据说此鱼油煎时有谷花香味,因此得名。此鱼不须人工放养,田里一灌水,它就来了。其形似鲫鱼,只有一两寸长,七八月稻谷扬花时,在水田出水口处支一个鱼篓,一天就会收获半篓或小半篓,吃不完就拿到鱼市去卖。
昆明鱼类特产有元宝鱼,仅仅出自王宝海(今官渡宝海公园),产量极少,市场上基本见不到。另外还有黑鱼和金线鱼,为鱼中珍品。黑鱼也叫乌鱼,去皮切片爆炒,味道极好。金线鱼要和豆豉一起蒸,别具风味。至于三尾鱼,形状奇异,有金、白、黑、花各色,老昆明人家多买来养在鱼缸里观赏。
老昆明果市上的“五果”
清代昆明以“五果”出名
“梅为上,次李与桃,又次梨,枣为最下,(水)土不宜也”
(清道光《昆明县志》)
到民国初期,昆明市场上的本地水果,计有宝珠梨、枇杷、柑橘、樱桃、花红、葡萄、苹果、佛头果、杮子、软枣、石榴、桃子、梅子、杏子、李子等十多种(民国《昆明市志》),品种不算多。但云南是全国重要的水果产区,昆明则是全省水果最大的市场,各地水果蜂拥而至,挤到昆明菜市场上、街头巷尾。不但品类繁多,百味齐备,无奇不有,而且一年四季绝不断档,在昆明上演“水果大战”。
罗养儒在《纪我所知集》(《云南掌故》)中说,昆明城四周山环水绕,群山万壑,大都墓冢累累。至于平地高原,又多种五谷粮食。城市中有空地,一般人又喜种植花草,“以增兴趣”。这样一来,在近城二三十里内的地方,果树确实种得稀少。昆明市场上销售的水果,十分之九来自外县,本地出品的水果,连十分之一都达不到。为改变这种局面,清末有留学生在黑龙潭开辟果园,种植桃、李、梅、杏、梨、杮、橙、橘、枇杷、苹果、佛头果、樱桃等,也有些成果。
直到如今
昆明水果最有名的仍然是呈贡的宝珠梨
旧日跑马山的桃园
呈贡的梨园
都是昆明的大品牌
老昆明有《耍山调》唱道:年年有那个六月二十三,约着我家七姐八姐去耍耍跑马山。跑马山上耍耍山前山后山左山右轱辘团转团转轱辘,花红、李子、桃梨、苹果、拐枣、樱桃树……
“土火”“洋火”大战
早年昆明人生火做饭用的是火草发烛,和远古时的钻木取火极为相似:取一把黄花叶梗晒干,掺进火硝,硫黄搓绒,制成火草,放在一块银圆大小的火石上,握在左手心,右手用铁制的火镰擦击火石,将夹在当中的火草引燃。有时要擦击好几次才会着火,一不小心,还会烧手。
如果家里佛龛前经常点着香,就可以香取火,所用的就不是火草发烛,而是松木发烛和麦秸发烛了:削出松木薄片,顶端蘸上硫黄,就是松木发烛;而劈开麦秸,顶蘸硫黄,麦秸发烛也就做成了。取火时很简单,用发烛在香头上一蹭,火就燃起来了。
当年点火不易,引着火也不容易。须先点燃干松毛,再烧燃木柴,于是街市上不但有卖柴的,还有卖松毛的。附近农民采集干松毛,绞成辫子一样的扭结,挑进城来出售,又成昆明一景,即“云南十八怪”中的“树上松毛扭着卖”。
清末外国火柴进入昆明,大概在公元1880年前后,被称为“洋火”。最早的英国火柴用的不是木棍,而是蜡包棉线,线头上有火药,一擦就燃,还会发声,被称为“响火”。有的“洋火”包装不是小方纸盒,而是圆形花纸盒,十分漂亮。这些“洋火”用起来又方便又可靠,价钱也便宜,特别是越来越多的老昆明人抽纸烟,“洋火”必不可少,昆明市场就被打开了。滇越铁路一通,“洋火”更是源源不断,充斥市场。在“洋火”的冲击下,最早退出市场的是火草发烛,后来松木发烛和麦秸发烛也全军覆没了。
为了抵制“洋火”,当时国内其他省份也有不少火柴输入昆明。1900年前后,昆明也有了火柴厂,是一个四川人办的。厂址先在富民,后迁到昆明南关外的炉神宫,再迁到猪神庙,每天能造出两三千盒黄磷火柴。制造这种火柴工艺简单,质量粗糙,随便往哪里一擦就起火,火焰发蓝,而且有一股臭气,俗称“阴火”。因为随擦随燃,不小心就会“走火”,安全性差,在昆明城里销售得不太好,但在乡下颇有市场。原因是这种火柴遇风不熄,价格便宜,因此猪神庙生产的“阴火”火柴生存了十多年。
1908年,昆明裕通火柴公司成立,为抵制洋货,向当局申请专利,被当时的劝业道驳回:“唯火柴系属仿制,并非独出心裁,照章不能专利。查四川一省,开设火柴厂者多至八九家,均能大沾利益,该公司果能成立,勿患获利不丰,不必斤斤于专利也。”
当时一些昆明火柴商人在黄磷中添加少量磷钾制作火头,造出了“响火”,在沙粒上一擦就燃,还会爆出响声。但这种“响火”仍不安全,在城里行销困难。出人意料的是,“响火”火头可以作为铜炮枪的发火剂,在省内大有市场,畅销一时。
20世纪20年代以后,有远见的国人在昆明大造安全火柴,先后开办了7家工厂,质量有所提高,价格更为低廉,终于把“洋火”挤出了昆明市场。但国货厂家也因竞争残酷而陷入困境,后被当局收为公有。
抗日战争中,昆明官营的火柴厂生产出了“狮子”和“胜利”两种安全火柴,由政府专卖。“狮子”有“东亚醒狮”之意,“胜利”有“抗日求胜”之心,而且质量也不错,不久就占领了全省大部分市场,还走出云南,进入了其他省份,更进入了缅甸和越南。
图文整理自:昆明日报、掌上春城
作者:朱净宇
美编:姜维钢
文图资料:《老昆明旧话旧照·那些行当》
本期编辑:毕群
本期责编:吴晨萍
审核:李金蝶